您好,歡迎訪問向日葵视频在线下载葫蘆絲藝術教育中心

199-0885-5800

全國谘詢熱線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

更新時間:2021-03-15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2015年3月31日《21世紀經濟報道》錦繡版

【21世紀經濟報道2015.3.31錦繡版·雲南梁河縣走訪報道】

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在土司衙門舊址裏,小女孩杜嬌嬌遞給我一張父親的名片,正麵寫著:

“杜德光雲南省傣族民間藝術葫蘆絲傳承人製作大師”,下麵是電話、手機和QQ號。”

翻過來,背麵還有一段:

“本人是哏德全的表弟和徒弟,熟練掌握各種葫蘆絲、巴烏調製作與演奏技巧,經常參加國內演出和展演,曾幾次出訪緬甸交流演出。”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杜德光在校音 杜德光的妻子正在安裝葫蘆絲

這裏是滇西,雲南德宏州梁河縣,以傣族、阿昌族等為文化特色。南甸土司衙門是本縣的注明曆史建築,曾是土司的住所與官邸,現今是一個收門票的景點。

杜德光和土司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因他擅吹葫蘆絲,也擅長製作,在當地頗有名氣。梁河又被認為是葫蘆絲的發源地。於是,他獲得一個機會,在舊土司衙門大門旁的廊房裏獲得一個兩層門店,向遊客展示和售賣葫蘆絲。

他的老婆正坐著,專心地做葫蘆絲。已經曬幹的葫蘆,底部挖了三個並排的孔,中間的較大,兩邊較小。葫蘆內的瓤已被掏空了。葫蘆頂部,就是和藤締結的頭部,也被切平了,同樣挖了一個孔。

這是她今天的主要工作:在葫蘆頂部塞入塑料吹嘴,往底部的並排三個孔裏,並排地裝上三根用紫竹做的吹管。

吹管很像豎笛。中間較粗,直徑約二十厘米,叫“主管”;兩邊的較細,直徑隻有十來厘米,叫“副管”。主管前側已並排鑽了6個圓孔,看起來就是豎笛的孔,孔和孔之間的距離並不均等。後側也鑽了兩個圓孔。

主管內部的竹節已被打通,但兩端都堵住了。一頭是要裝入葫蘆內部的,前側已經切開一個四方的孔洞,並嵌上黃銅材質的簧片。簧片就像人的舌頭,葫蘆絲發聲就靠它了。

兩根副管,一根能發聲,一根不發聲隻起平衡、裝飾的功能。發聲的那根副管,也打通竹節,塞入葫蘆內的那頭也裝了簧片,但漏在葫蘆外的這一端,則不塞死,而是另綁一個小塞子,在需要時塞住或取下。

葫蘆絲發聲原理就是,人嘴通過吹嘴往空葫蘆內注入氣體,這時葫蘆變成了一個氣箱,簧片的簧舌受氣箱的氣流影響而震動發聲,並進入竹管內,激發管內空氣柱,形成共鳴發聲。

杜德光的老婆是嫻熟的葫蘆絲安裝工,借助一係列工具的幫助,把這些事先通過機器做好的葫蘆、主管連在一起。一天下來,她能安裝上百個。

不過,這隻是最開始的安裝。她最關鍵是要讓葫蘆的孔能和竹管相吻合,孔口太小就用鐵磨具刷幾下,直到大小相契合。然後,在竹管上纏一些白膠帶,將其固定住,也不會漏風。

下一個工作就交給丈夫杜德光了。由他一把把地對葫蘆絲進行校音——對簧片進行處理、對主管的吹孔進行完善。不過,現在杜德光不在店裏了,我隻拿到了一張名片。杜嬌嬌告訴我,父親明天才能回來。

杜嬌嬌隻有9歲,但隨便拿起一把葫蘆絲就吹奏起來。《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名曲都不在話下。

已是春末,滇西的天空非常晴朗,午後陽光異常明媚,甚至還帶點火辣。舊土司衙門的黑瓦、白牆、紅色的門板窗棱,都被照得異常耀眼。葫蘆絲綿柔的聲音穿越時空,土司和過去都變得影影綽綽,像是和當下重疊。

梁河的清晨,朝露未退。我住在縣城邊的一家賓館,窗下是一個人工湖。晨風細微,湖麵微微吹皺,退去,又泛起。

杜德光早早起來。周一,他開著電動車從家裏出發,早早送女兒去小學,再回到舊土司衙門裏開張店麵。

我早早地來到舊土司衙門裏,他和妻子一天的忙碌已經開始了。他個頭中等,蓄著大胡子,腰繞圍巾,在門前小長桌前校音。

他先把昨天妻子安裝好的葫蘆絲拆開,分離出主管,後用嘴將整個簧片都覆蓋住,吹響主管。手指快速彈奏,耳朵敏銳地抓住發出的這些音符,並判斷它們高低是否準確。

沒有經過處理的簧片,發出的聲都太過生澀。簧片其實是一塊長方形狀的黃銅,中間裁出“簧舌”。簧片的發聲,靠的是簧舌的震動。

簧舌是一個根部寬、頭部尖的梯形或三角形。高音葫蘆絲的簧舌形狀為三角形、低音葫蘆絲簧舌的形狀為梯形。簧舌發音的高低與它本身的振動部位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音高,簧舌的主要震動發聲區域是不一樣的。從靠近簧舌根部的位置到簧舍頭部,震動的位置不同,發出的聲音也大不同。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竹管材料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調整簧片

杜德光會先用一把刀子對簧片刮上一番,簧片變薄了,尖尖的頭部翹了起來,變得靈活而敏感——這個過程讓人深刻理解了什麽叫做“巧舌如簧”。如果聲音不滿意,他還會再將簧舍再刮一刮或壓一壓。

主管上的孔也決定了聲音是否準確,太大或太小都不行。所以他也準備了一把刀尖細長的匕首,將太小的孔來回旋鑽幾下,直到合適。這些刀具大部分是杜德光自己打磨的。

都滿意了,杜德光才把竹管放入葫蘆絲裏。接下來,妻子會進行最後的安裝:用繩子把三根竹管捆綁固定,再用膠水把竹管和葫蘆瓜的接合處徹底粘死。一把葫蘆絲就做好了。

杜德光老家在梁河的傣族村子。葫蘆瓜就是他自己種的。每年種上幾藤,就夠一年用,因為一藤就能長許多葫蘆瓜。葫蘆瓜成熟後,摘下來曬幹,瓤掏掉,就能用來做葫蘆絲了。

梁河還有一種樂器叫“巴烏”。巴烏很像是去掉了葫蘆瓜的葫蘆絲,但竹管更粗長一些,發出的聲音很厚重,和葫蘆絲的綿柔區別明顯。杜德光說,葫蘆絲就是套上了葫蘆的巴烏。

梁河本地多竹,也多葫蘆,他們的相遇共鳴,似乎也隻是時間問題,因為總會有人讓這兩樣常見的東西拚湊起來。葫蘆絲是當地青年男女表達愛情、傾吐愛慕的主要途徑。在傣族村子,一個小夥如果擅長吹葫蘆絲,又擅長製作葫蘆絲,那總會大受女孩歡迎。

葫蘆絲音域很窄,但這個窄窄的聲音區間,卻能將聽者的心攥得緊緊的。它聲音綿綿不絕,柔和、圓潤而委婉,像是柔弱溫和的表達,然而情感卻非常飽滿充沛。它的聲音像小小的鋼絲一樣,柔軟卻堅韌,含蓄卻又明了。

葫蘆絲傣語名“篳朗道”,意為用葫蘆做成的吹奏樂器。漢話曾名為“葫蘆笙”、“葫蘆簫”。葫蘆絲不同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沒有簧片的“簫”。後來就定名為“葫蘆絲”。

葫蘆絲從何而來,現在已不可考。人們廣泛認為,梁河縣猛養鎮是葫蘆絲的起源地,現在還被稱為是葫蘆絲發源地。

民間傳說,在古代,在猛養江畔曾發生過一次山洪爆發。勇敢的傣家少年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心上人。葫蘆絲就在梁河縣猛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並傳向德昂、景頗、阿昌等民族,繼而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傳承至今。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葫蘆絲

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葫蘆絲是雲南德宏州、西雙版納州的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內流行的樂器,卻鮮為外界所知。但通過一係列人的努力,葫蘆絲走出了雲南,逐漸被外人所喜愛。

在上世紀70年代初80年代末,德宏州的龔全國對葫蘆絲的創新發展、演奏技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他參與創作和演奏的葫蘆絲名曲《竹林深處》,將人仿佛帶入竹林或傣家竹樓,極能打動人心。這首曲子使葫蘆絲聲威大振。

1982年,電影《孔雀公主》熱映,唐國強主演的傣族王子召樹屯,俊朗且謙和、勇敢而智慧,風靡萬千少女。而影片的音樂正是取材於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民歌、民曲,其中有不少民歌樂器正是來自梁河縣。這部電影也對葫蘆絲的全國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為葫蘆絲的推廣上,哏德全、杜德光都是當事人。

哏德全已經去世了,去世時年僅50歲。他1958 年出生於梁河縣猛養鎮幫界村。這個猛養鎮,就是前述傳說裏的葫蘆絲誕生之地。

幫界村裏,人人會吹葫蘆絲。哏德全的舅舅是葫蘆絲製作和吹奏行家,母親是有名的民歌歌手,從小受熏陶,他也成了村裏的葫蘆絲高手。

據說在孩提時,哏德全就表現出了對葫蘆絲的先天敏感。每當他哭鬧時,隻要聽到葫蘆絲發出的音樂,他就不哭了,仿佛能聽懂。

不過這個農家少年,在初二的時候就休學,回到村子,跟父親學木工。不過他不甘於再當一個木匠,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葫蘆絲的吹奏、製作和研究上。他從舅舅那裏學到“內換氣”的演奏技法,也就是循環換氣,吹完一曲都不用張口換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葫蘆絲一度被“革命”,作為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傳遞愛情的一種媒介,葫蘆絲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上世紀70年代末,葫蘆絲的音樂又在吹響了,小夥子們重新啟用葫蘆絲來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意。

那段時間,哏德全到了鎮裏的一家糖廠的水泵房工作,工作之餘他學習音樂知識,製作和改良葫蘆絲。水泵房成了他的小作坊,葫蘆絲做好了,他拿一些送給朋友,另一些則拿去賣錢。

哏德全使得葫蘆絲這種樂器變得更加的“標準化”。之前,人人都做葫蘆絲,也都能吹奏,但聲音各不相同。這是葫蘆絲一直被視作是原始的、粗糙的、音準較差的民族樂器的重要原因。

哏德全在對簧片、原材料、外貌造型及校音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的改良。他對葫蘆絲的製作工藝和步驟進行了初步的規範,改變了民間製作葫蘆絲的隨意性、不分調類、音調不準等弊病,使民俗樂器向專業化的民族樂器轉變,並能夠作為舞台上的演奏樂器使用。

他統一了葫蘆主管的長度,對副管也要求嚴格,並且嚴格校音。對葫蘆絲進行改良後,葫蘆絲的音域也大大擴大。最先的葫蘆絲僅有五個音,後發展為八個音,改良創新後擴展到了十一個音,而且發音準確。同時,哏德全還分別製成了高音類、中音類、低音類等音類的標準樂器,既分歸了調類又保持了葫蘆絲原有的音色與風格。

1984年,雲南省歌舞團排演大型傣族歌劇《葫蘆信》,哏德全被抽調去擔任該葫蘆絲、巴烏等音樂主奏任務。哏德全此後越來越出名,後來還得到了“傣族葫蘆絲王子”的美稱。

有幾年時間,杜德光跟著哏德全,學習吹奏和製作葫蘆絲。提起哏德全,杜德光的語氣充滿尊重。哏德全是杜德光的表哥,也是他的師父和偶像。

傣族的音樂,和這個民族的心理息息相關。外人來到傣族地區,很容易發現,這是一個性格非常溫和的民族。

1982年的電影《孔雀公主》裏,唐國強所飾演的傣族王子召樹屯,就集中體現了傣族人所認為的各種美好品質:溫和而謙恭,勇敢而執著。正是這些品質,使得他最終戰勝了邪惡、救回美妻——孔雀神女婻吾婼娜。

《孔雀公主》是傣族的史詩。它和其它傣族文學和曲劇共同揭示了,隻要一個人為人溫柔而執著、忍讓而剛強、健康而快樂,他總能在最後獲得各種禮物——往往是美麗的妻子和閃亮的皇冠。

召樹屯是一個典型的優秀的傣族男子。而我卻在杜德光身上發現了召樹屯的一些影子。他同樣熱愛生活,性格親切友善,舉止柔婉溫和。而他們的歌曲和樂器,尤其是葫蘆絲,正是這種民族性格的體現。

也有人認為,傣族的性格“如水”,缺乏戰鬥的精神。這是因為傣族人深受小乘佛教的影響,多少抱著一種“出世”的生存哲學,因而缺乏進取抗爭的精神。表現在音樂上,葫蘆絲的音域很窄,音調平和、纏綿,缺乏高低起伏,缺乏鏗鏘之氣質,也缺乏內在的動力性。

“傣族的諸多樂種都表現出吟誦性的特點和柔和抒情的氣質,而這種柔和、自然和平易作為傣族音樂普遍的性格特征,實際上正是傣民心地善良、慈悲為本、愛好和平、反對殘暴、與世無爭、樂於助人的民族性格的集中體現。”

在這一點上,傣族人與主要聚居在貴州黔東南的侗族人頗為相似。他們都是幸福、安詳的民族,他們的音樂,都是一種自在的抒情,而他們的生存哲學也以和平主義為主。隻是侗族人的音樂裏多了一份神秘感,而傣族人的音樂更多的是綿綿的情義。

葫蘆絲裏也能聽出一些悲傷,但那是節製的悲傷、健康的悲傷,不會讓人沉溺。在傣族的心理世界中,美好多於苦難、平和多於動蕩、歡樂多於悲哀,故較少漢族音樂審美心理中的“尚悲”與“凝重”傾向。(編輯 許偉明)

“錦繡·非遺”貧困縣再發現丨雲南梁河縣:葫蘆絲,溫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質

梁河葫蘆絲

【延伸閱讀丨梁河:葫蘆絲的發源地】

滇西,多彩而神秘。豐富的陽光、充沛的雨水,造就了這裏茂密的植被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這聚居的傣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等,也造就了絢麗多姿的文化景色。

滇西,多彩而神秘。豐富的陽光、充沛的雨水,造就了這裏茂密的植被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這聚居的傣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等,也造就了絢麗多姿的文化景色。

在滇西梁河縣,傣族人在這裏世居,繁衍著獨特的傣族文化。無論是建築、宗教、服飾、音樂、舞蹈、民俗,傣族的文化始終能給人帶來驚豔。

本期《錦繡》,向日葵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試圖從葫蘆絲這一把傣族最常見的樂器為切入口,深入了解傣族人的樂器製作、民族音樂。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門樂器,讀懂傣族人的豐富的心靈。(許偉明)

【關於“錦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係列活動】

2012 年,《21 世紀經濟報道》發起“錦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係列活動”,致力於通過對“有著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貧困地區”走訪以及傳播,發現沉默的文明,傳播其曆史價值、人文價值、公益價值,以及潛在的商業價值。

2020 年,“錦繡·非遺”在全麵總結過去八年貧困地區“非遺”走訪的同時,繼往開來,攜手亞洲旅遊產業年會,探索“非遺”傳承的新路徑。

在線客服

ONLINE SERVICE

聯係電話

199-0885-5800

返回頂部